乌梢蛇

Zaocys dhumnades   Cantor
   

  657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体形较粗大,头颈区分明显,全长可达2米以上。背面灰褐色或黑褐色,其上有二黑线纵贯全身,老年个体体后段色深,黑线不显明,背脊黄褐色纵线较为醒目。幼蛇背面灰绿色,其上有四条黑线纵贯全身。颊鳞1,偶有一小鳞位于其下;眶前鳞2,眶后鳞2(3);颞鳞2(1)+2;上唇鳞3-2-3式。背鳞16-16(14)-14,中央2—4(6)行起棱;正脊2行棱极强;腹鳞192—205;肛鳞二分;尾下鳞95—137对。

生物学

生活于沿海平原、丘陵至1600米山区,见于田野、山边、河岸、林下等处,白昼活动,行动敏捷.以鱼、蛙、蜥蜴等为食。5—7月产卵13—17枚,卵径36—45x20—30毫米。

国内分布

河南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贵州、湖北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

经济意义

肉可供食用,皮可制琴膜。去内脏后制成蛇干即中药之“乌蛇”,能治疥癣、风湿等症。